历史沿革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历史沿革

      绛县历史悠久,史称古绛。《左传》记载,晋平公称“绛”为“绛县”,这是“县”作为区域设置的最早称呼,是“天下第一县”。

      唐尧、虞、夏,绛县属冀州地。

      春秋属晋,周惠王八年(前669),晋献公围杀群公子于“聚”(聚,县城南5公里南城村,名车厢城),并将此地命为绛,次年命大司空士蔿修筑绛城,始定都于绛。晋平公十七年(前541)设县,名为“绛县”。

      周简王元年(前585),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(今侯马市),命新田为新绛,称原晋都绛为故绛。

      周安王二十五年(前377),韩、赵、魏灭晋,三分其地,晋亡。故绛属魏曲阳地。

     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(前221),置绛县,属河东郡。

      西汉高祖元年(前206),县境东北为翼城县,西南为闻喜县。属河东郡。

      东汉建武十一年(35),改绛县为绛邑县,属河东郡。

      魏正始八年(247),属平阳郡。

      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,改绛县邑县为绛县(今翼城县),属正平郡。

      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),置南绛县(今浍河以南),北绛县(今浍河以北),南绛县治所车厢城。仍属正平郡。

      北魏建义元年(528),置南绛郡,治所浍交川(今大郡村),属正平郡。辖南绛、小乡二县。

      西魏大统五年(539),侨置建州于郡。二十年(554),去南宇,为绛郡绛县。

      北周建德六年(577),改绛郡绛县为绛县,属正平郡。

      隋开皇元年(581),属绛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),郡废,绛县属绛州。

      隋大业三年(607),州废,绛县属绛郡。

      唐武德元年(618),绛县治所由车厢城迁至今治,属浍州。四年(621),浍州废,属绛州。

      五代时期,绛县属河东道绛州。

      宋建隆元年(960),绛县为中等县,属河东路绛州。

      金天会五年(1127),绛县属河东南路绛州。

      元中统三年(1262),绛县为下(小)县,隶属同上。

      明洪武二年(1369),绛县属平阳府绛州。

      清顺治元年(1644),绛县属平阳府直隶绛州。

      中华民国(以下简称民国)3年(1914),绛县属河东道。

      民国26年(1937),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。

      民国32年(1943)春,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公署。

      民国34年(1945)12月,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二行政公署。

      民国37年(1948),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专署。

      民国38年(1949年)3月22日,属翼城临时专署。

      民国38年(1949年)9月13日,属运城专署。

      1954年,属晋南专署。

      1958年11月,绛县建制撤销,东部归翼城县,西部归闻喜县,县境隶属同上。

      1961年5月,绛县建制恢复,隶属晋南专署。

      1970年,晋南专署分为临汾、运城两专署(后改为行政公署),绛县属运城行政公署。

      2000年,运城公署改为运城市,绛县隶属运城市。

      2008年,隶属未变。

      (2017年6月14日更新)

网站首页|走进绛县|信息公开|招商信息|新闻中心|网站地图